6月22日,清晨,鸟巢体育场的上空响起《十年》的旋律,歌词触动着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中南大学毕业生们。他们即将踏上人生新的旅程,而现在,他们将参加在大学的最后一次“聚会”——毕业典礼。相机定格的那些瞬间,成为了他们对中南共同的回忆。
一起吃过的苦是最美好的回忆
一袭绿色军装,通信14级国防生杨帆在人群中显得英姿飒爽。这次的毕业典礼对她而言,代表着那个包含着早、晚操,在平时学习的同时随时待命组织安排的学生生活的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军人生活的开始。
回忆起四年前的那个决定,杨帆这样解释道:“之所以选择当国防生还是源自于一直以来参军的梦想,向往着自己成为军人的模样。”如今四年如白驹过隙,曾经担任过15、16、17级教官的她,也要和中南说再见了。回首过往时光,她最舍不得的还是集体里体会到的战友情。“大家一起吃过的苦,一起爬过的草地,一起站过的台阶是最珍贵的回忆。”杨帆回想起那些在炎炎夏日下的集训时光,整班的人站在南校操场旁的台阶上,头顶帽子,前脚掌着地,后脚掌悬空。她至今仍记得当时他们的身后一直循环播放着的一首军歌,“我现在只要一听见那首歌就会发怵。”杨帆笑着说。那些集训的日子每天都很累很累,可对杨帆而言,她感受到的是一种安全和踏实。
“现在还在等待组织安排,可能下周就会收到通知。”在最后的学生时光里,对于未来,杨帆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期待。因为大学期间短暂地体验过部队生活,她对这种生活并不陌生。只是这一次,不再是短暂地停留,而是真正地作为军人进入部队。尽管此刻未来工作的部队和岗位都尚未确定,但杨帆明白,过去的她所取得的成绩,只能为她自己将来的部队生活打下基础,而进入部队意味着一个新起点,她会努力地调整自己以真正地适应新的岗位,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第二次毕业典礼
熙熙攘攘的绿荫地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胥福顺通过视频电话和亲人朋友分享着自己的喜悦。今年的毕业典礼是他人生中的第二次毕业典礼,时隔23年,再一次穿上学位服的他脸上依然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1995年,胥福顺从中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工作15年后,他突然感觉到“知识不够用了”。“时代的不断发展给知识带来的迭代更新太快了。”胥福顺感叹道。他明白,只有对知识更深入系统的学习才能满足他现有工作的需要。
七年前,他决定重回母校学习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在中南大学继续深造的这七年里,他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继续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更加系统地完善了他的知识体系。在这里,浓厚的科研氛围,尽职尽责的导师,相对成熟的创新创业体制让他自身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尽管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特殊性给他的时间分配带来了难题,但他却把这种困难转化为一种优势,“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再加上我所学的专业和我的工作结合度非常高,二者相辅相成,这样的生活节奏会让我感到很充实。”胥福顺说道。
今天,作为博士毕业生的代表,他以中南学子的身份再一次光荣地接受了老师为他颁发的毕业证书。“第二次”毕业的他打算在兼顾工作同时继续学习,用他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更新了的知识库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
送学生毕业就像嫁闺女
湘雅医学院的年级毕业照拍摄结束后,不断地有学生上前和党委副书记丁红珊合影留念。见证着这群一起相伴度过几年时光的毕业学生开始各自的旅程,丁红珊是感到既高兴又舍不得。对于在湘雅医学院担任了25年辅导员的她而言,从2000年学校合并以来,每一届的毕业生典礼她都会参加,“每送一次都像送自己的女儿出嫁一样。”丁红珊这样感慨。
因为湘雅医学院学科的特殊学制,辅导员通常会陪伴一届学生五年、八年或者九年。而湘雅学生所面对的相当沉重的学习任务,也让辅导员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中午、晚上以及周六周日,都是丁红珊和其他辅导员工作的高峰期。又到毕业典礼的时候了,她和学生共同扛过去的坎已成为他们的美好记忆,她很高兴能让每一个学生都顺利毕业,没有一个人掉队。在她的记忆中,一位来自农村的学生因为父亲去世,平日生活里又缺少其他亲近的人的支持,而本身学习成绩较差、沉迷于网游。“学业、情感、家庭,凡是能遇到的挫折,他都遇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丁红珊想把“他的骨架和魂组起来”。她经常找这位学生谈心,通过班上同学组织的帮扶队和附属医院的导师的帮助,最后让他顺利毕业并且找到了好的工作。“九年的陪伴,他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困难再大,我们都会一起克服,一起取得最大的胜利,所以为他衷心地感到高兴。”
当偌大的体育场从涌满熙熙攘攘的人群到只剩下匆匆离别的脚步声和稀疏的快门声时,中南学子的故事才真正开始。江湖路远,来日再见。
“爷爷是我小学一二年级的班主任,爷爷今天是带着家人和老师两重身份来见证我的毕业典礼的。”——化学化工学院刘水莲
“来中国的七年里,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我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回国以后我也有机会希望能够回来看看他们。”——国际教育学院苏玛
“想给彼此留一个好玩的回忆。”——体育教研部运训1401班
“我们两个在一起学习生活了四年,很幸运遇到你。”——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陈梦婷、徐千捷